为什么自来水系统广泛采用氯消毒?
省流:灭菌效果好、成本相对较低、余氯可避免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
氯消毒作为自来水处理系统的主流消毒方式,其广泛应用并非偶然选择,而是长期工程实践与多维度因素综合评估的结果。其核心优势在于兼具高效广谱杀菌与持续抑菌双重功能——不仅能够迅速灭活水中的细菌、病毒及部分寄生虫(如霍乱弧菌、伤寒沙门氏菌等水媒病原微生物),还能够通过消毒后形成的余氯持续存在于输配水系统中,为管网提供全程动态微生物控制。这种“瞬时消毒+管网保护”的联合屏障效应,是单一物理或化学消毒技术难以实现的。以紫外线和臭氧为代表的替代消毒技术,虽然在瞬时灭菌效率上具有一定优势,但缺乏对输水管网的长期生物稳定性保障,难以单独满足大规模集中供水系统的全流程安全需求。
从经济与工程可行性角度分析,氯消毒的成本效益优势尤为突出。无论是液氯、次氯酸钠,还是二氧化氯,均具有原料价格低廉、制备与投加工艺成熟、加氯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特别是余氯在线监测与精准投加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消毒过程实现了全过程监控与动态调节,有效平衡了消毒效果与消毒副产物控制。此外,自20世纪初(1905年英国泰恩河流域、1908年美国芝加哥)首次实现氯消毒以来,全球自来水行业已围绕氯消毒构建了一整套从水厂处理到管网运行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大量历史数据和工程经验也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长期验证。相比之下,大规模替代或改造为其他消毒模式的技术经济成本与系统适应性风险极高,进一步强化了氯消毒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氯消毒并非没有缺点。其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与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生成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等消毒副产物(DBPs),部分副产物具有潜在致突变或致癌风险。然而,现代自来水厂普遍采用源头控制—预处理优化—分段消毒等组合工艺,通过活性炭吸附、膜过滤等手段有效降低前体物浓度,同时各国卫生与环境监管机构(如WHO、EPA等)也已制定了严格的DBPs限值标准,并形成了系统的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体系。
相比之下,臭氧消毒虽然对微生物灭活效率高,但由于半衰期短,无法提供管网生物稳定性保障,且可能生成溴酸盐等特征副产物;紫外线消毒对水质透明度(UVT)高度敏感,且无残留消毒功能;氯胺虽然具有良好的输水管网稳定性,但其消毒速度远低于游离氯,并可能加剧铅管腐蚀风险。综合考虑消毒效果、经济成本、工程适应性与全流程生物安全保障,氯消毒依然在全球大中型供水系统中保持主导地位。即便近年来紫外线、臭氧等技术不断发展,更多也是作为预处理或补充消毒措施,而非对氯消毒的全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