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大家鱼与群落的垂直结构
百度百科最有用的一集(大雾)
在唐代以前,鲤鱼是最为广泛养殖的淡水鱼类。但是因为唐皇室姓李,所以鲤鱼的养殖,捕捞,销售均被禁止。渔业者只得从事其他品种的生产,这就产生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
- 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
- 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 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将水中植被吞食之后排出,待粪便滋生微生物之后再吃下,过滤其中的微生物;
- 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
这四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在北宋时四大家鱼继续发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养殖,在长江,珠江的养殖逐渐兴盛起来。根据周密(1232~1298)《癸辛杂志》的记载,四大家鱼鱼苗的捕获、运输、筛选、贩卖已经达到专业化程度。而且,宋代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并迅速普及。混养技术不但充分利用了养殖资源,而且丰富了鱼户的产品结构,降低了生产的风险。
回到生物学上,决定以上群落的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光照、食物、溶解氧、温度等。
本质上,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而光照差异决定植物的分层。(这里均指垂直结构)
这里还有个小考点,光照的差异体现在:光强、光质(波长)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