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 正在从服务器偷取页面 . .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录(第一章)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录(第一章)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这本书是我妈在某平台清仓大甩卖的时候买的书,翻书架的时候发现的,拿来瞎看看

因为是纸质书,所以这些摘录部分都是我手打的,可能会有一些错别字。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翻译:心即理。天下哪里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能明白完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天理,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虽然“心外无物”的看法与唯物主义观点相悖,但王阳明关于 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真理 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古人云:“相由心生。”意思是说,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其外在表征之中。如此推敲,人的言语、行为等外在表征,则多为其复杂内心的反映。按照王阳明所言,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而不是人心之外的事物。只有当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

  做人若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对于每天遇到的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也能应对自如,而不会被其搅乱心情,也就可以傲世天下。在儒家先贤眼里,这是君子风范的标准之一。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颗平静而宽容的心能够令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一颗躁动而沉重的心则会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为先,才能更通晓地知晓世间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对于身处纷繁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直到理应如此,要真正做到也并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

  其实,修心不是很大的难题,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不断净化内心的污垢,就能摆脱俗世的困扰。


这里补充一段参考文献[1]的内容

「善」是一个通称,可以用来含括所有具有正面道德价值的行为,如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等。这在孟子是如此使用,在孔子亦然。只是在孔子部分,数据较少,并且全都指涉具体的行为表现,所以不必也不宜将它们与「人性」画上等号。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翻译:圣人所说的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1


  孔子人生梯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风吹雨打便都可看作过眼云烟。……求心安,即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心、亏就行等而是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欢喜,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的底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王阳明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执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他在回答中举出“花草”的例子: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是恶的(因为他们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都是由于人们的好恶之心而产生的,因此是错误的。王阳明指出,应该心中无善无恶。他所讲的无善无恶,与佛家所讲的不同。佛家旨在无善无恶上下功夫而不管其他,便不能够将此道理用于治天下。而圣人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不要随感情的发出而动了本心

  …………

  人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心中动了歪念。倘若内心摇摆不定、狂热偏激,就会动歪念,就会继续做错事,这个时候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

  …………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在起心动念间,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往,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因此,唯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将世情看破,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岁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翻译:天地之气运行的机能,原本就没有一瞬间的停止。然而由于它有一个主宰,所以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而主宰却常常是安定的。人得此主宰而生。假若主宰安定时,就能与天地的运行一样不息,即使酬酢万变,也常常是从容自在的(这就是范浚所说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如果没有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不停,怎么会不忙乱?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焦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烦恼和担忧,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

  现实中有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而盲目地工作,以此来填充自己的人生。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不断侵蚀着内心的安宁,让人倍感焦灼。于是渐渐地,人的身心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慌乱之中,完全理不清头绪。此时,唯有从内心闲下来,静下来,才能转变观念,学会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仅仅是赚取金钱谋取地位的工具。如此,才不至于将人生变成炼狱。

  如道家所言,将自己的心当道天地间,去体悟自我的渺小与天地的光大。与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相比,包容天地万物的大自然更能令人身心舒畅。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青草,将自己的内心倾向自然,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当我们走进自然的怀抱,沐浴春风与阳光,尽览山河之宽广与博大,便会明白,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身外之物,皆由一颗远离自然的心而起。当我们身处自然之中,便能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感受到万物的和谐,从而在大自然的安逸与恬静中把握心中那份从容与自在。

  忙碌的生活虽然令人身心疲惫,但也可以充满乐趣,令人身心愉悦,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放慢心的脚步,让你的心松一口气。正如攀登高山,若一心只想着登上顶峰,难免疲惫不堪;但若能静下心来,欣赏沿途赏心悦目的风光,那将是一种别样的感受,更是一种忙而不乱的人生。

  ……纵然世间的纷纷扰扰难以平息,生活的智者总能在心中留一江春水,淘洗忙碌的神曲,以一颗闲静淡泊之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翻译:别人因为考试不中就感到羞愧、耻辱,而我会因为考试不中而动心、自我怀疑而感到耻辱。


  人人都希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过得舒适快乐。然而,生活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多的时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小路。很多人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困难,不仅无法跨越,还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可悲的怪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抱怨上。

  王阳明虽出身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多次参加会试都没有上榜,在世人看来这是十分耻辱的事情。王阳明不以为然,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过分在意。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调整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

  …………(这里讲了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扰,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即便身处泥泞之中人能遥看满山花开。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不懂得身处泥泞之中而遥看山花烂漫的人,并非为泥泞所累,而是被自己的心态所拖累。

  有人曾经问过一些饱受磨难的人是否总是感到痛苦和悲伤,有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乐。甚至今天我有时还因回忆它而快乐。”(神奇,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他为此而快乐。换句话说,生活本来就是充满快乐的。

  生活有时候会显出它不公平的一面,使我们经历磨难。然而,那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儿或酸或辣的调味品,如果只将目光集中在这里,生活反而会变得毫无希望。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多想想美好回忆中那些令人振奋的人和事;当我们消极倦怠的时候,多想想如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去逃避。当我们将内心痛苦的负累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力量,便能在不幸的悲剧之中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苦有甜,不一样的是人们的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2,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翻译:如今,对于怨恨、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在上面动心,不过分在意,心体上自会心地开阔,大公无私,进而恢复心之本体的中正。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心胸狭隘之人,往往放不下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的怨恨。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曾以为感情纠葛、诽谤中伤或竞争对手的打击而深受伤害,心中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耿耿于怀地痛恨着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其实怨恨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感情,不仅不能缓解心中的伤痛,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对对方造成影响,仅有的用处,便是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怨恨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肿瘤,挤压这生活中的快乐神经,是人们失去欢笑,整日愁容满面。更有甚者,因为放不下心中的怨恨,将报仇作为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最终只能香消玉殒,为怨恨陪葬。

读完这一段我差点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心胸狭隘的人了。我确实会嫉妒和怨恨别人,不过我更多地是利用这种感受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削弱别人。而且这种感受除了增加我的动力以外,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也许我并不是一个心胸豁达之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

(按照百度百科的意思,我还算真正的强者咯(自恋。)?)

  心胸狭隘之人,进步的别人比他好,猜忌心重,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能折腾好几天,只因为触碰到了他的利益。与放不下心中的怨恨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对自己的伤害更大。因为他心胸狭隘,身边的人难以与之深交,基本的友好关系和信任感无法建立,除非靠强权压迫或金钱利诱,否则得不到半点发展的机会(这么看我好像确实不是这种人)。历史上不乏由于昏君佞臣的猜忌而令无数功勋卓著的功臣走上断头台的例子,

  心胸狭隘的人会给人带来无穷隐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籍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只有时刻保持宽广的胸怀,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并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我们凡事都斤斤计较,终日锱铢必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变得狭隘,而且常常对别人产生嫉妒和愤恨,对于身心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只有敞开胸怀,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地关注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只有做到待人处事不胡乱猜忌,面对摩擦和误会能放下心中的愤恨,心胸宽广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凡尘琐事所扰,不为痛苦烦闷所惊,才能包容万物、容纳太虚,才能活得轻松潇洒、舒心自在。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阳明讲,不要着一分心思,就是说要开阔胸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小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只会和淡定。天地何其广阔,只要拥有宽广的胸怀,我们便能在其中自由地翱翔。

我觉得吧,心胸开阔还是要分情况的,但肯定不能心胸狭隘就是了。


空心,才能容万物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金,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王阳明以纯金作比,意在说明圣人比凡人更高明的地方,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一颗只存天理而无贪嗔杂念的空明之心。

  宇宙万物,因为虚空而含纳包容,所以能拥有日月星河的环绕;高山因为不拣择沙石草木,所以成其崇峻伟大。世人常说:“海纳百川”,便是将“大海”作为浩瀚胸襟的形象代表。而人心的包容,是大海与高山都不能比的。所谓“心空”,即内心无外物牵绊。修养内心的最高境界,便是将心腾空,如此才能做到包容万物。

  …………

  从内心深处摆脱周遭的羁绊,进入心无旁骛的最高境界,就是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路,内心感受到的万物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此时的内心,呈现的是一种空无的状态,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空明之心。空,才能容万物。即便是人与人的交往,也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才能畅所欲言、和平相处。与其用金钱权利、名誉地位将内心满满地填充,何不索性全部放下,将心腾空,使心获得自由和解脱呢?

  因此,普通人若能学会抛开杂念,使内心纯净空明,那么,即便才能有高下之分,也同样可以称为圣人。


参考文献

[1]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0g3n9.html

[2]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9a732af07269211a9a75a1dke4d32d5015e4da3b7fbb1fa?


  1. “ 无有作好”云云,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偏,不中;陂(bì),不平。好(hào),偏好;恶(wù),厌恶。党,阿党、不公。荡荡,广大、广远;平平(pián pián),治理有序。极,中正、中道。↩︎

  2. 忿,拼音:fèn zhì ,解释为怨恨发怒。↩︎


文章作者: q779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q779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