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 正在从服务器偷取页面 . . .

如何避免踩到反人员地雷


如何避免踩到反人员地雷

“如果我们到了一个雷区,我们的步兵会像雷区不存在一样战斗。”

——格奥尔基·朱可夫

反人员地雷虽然国际现在已经禁止买卖,但各国手里库存不少,所以未来几十年也不会缺席战场。

即使有很多现在高科技排雷设备,像如图所示的这种简单木盒地雷却也无法探测。

因此作战行动中,首先需要工兵在前面探雷。

在没有工兵的情况下士兵在战场上的活动应格外小心,需要善于观察发现敌人使用地雷的痕迹,

准确识别所遇地雷的基本结构,任何反常之处都要谨慎调查,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

因此这篇文章就来讲讲关于反人员地雷的小知识。(我喜欢称为“反人员地雷”,指的是反步兵雷)


一、反人员地雷区的布置

反人员地雷主要用于阵地前沿防御、限制敌人利用地形隐蔽接近、打乱对方步兵进攻队形、

保护阵地上目标明显的铁丝网、反坦克拒马、混凝土三角锥等工事不被破坏、阻止敌人拆卸反坦克雷等等。

另外也可以在敌人活动地区,必经之路上埋设,总之铺设的地方需要有战略意义。

反人员地雷有很多种类,通常使用得最多的是绊发和压发两种。

它们的布设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以最少的雷达到最大的效率为标准的。

压发雷通常置于有杂草或树叶丛的小道中,雷场间距一般在 0.5 至 2 米间,纵布 2 列至 12 列,每列距离少于 5 米。除了普通雷还可能用诡雷补充,布置阵法主要有A形布置法,之字形布置法,X形布置法等。

有时可能连环横置,只要一枚被触发就连环炸,每组为一群,不断重复,一个正面宽100米,纵深的雷场100米,布雷密度为20~31发反人员压发雷,当然雷场布设反人员地雷的方法诡诈多变,通常会混合布置各种触发方式的雷,并非单纯只布压发雷。

拉绊发雷多布设在草地或灌木丛中,间距应为 2 至 4 米,每组有 3 个呈三角形布设,绊线长度通常为 2~3 米。

绊线的布设是一门学问,绊线的水平布设有两个最合适的高度,离地5厘米或15厘米,5厘米高度接触的部位正是鞋尖的位置,15厘米高度则是筒口高度,现代战斗靴出于保护脚都有硬化处理,碰到绊线人体不容易敏感。

绊线一般会反光,超过地面20厘米容易被发现,一般的做法涂抹伪装膏进行去光处理,不过遭雨水冲洗后也会暴露。

现在你学会如何布雷了,那么来尝试指挥苏联军队抵御德国的堡垒计划吧。(笑)


二、碰到反人员地雷怎么办?

压发反步兵雷只要踩上就马上炸,拉绊发雷也是一样,电影上那种踩着不动就不炸的雷是只是艺术加工罢了。不过如果踩上了的确要踩着不动,但不是等人来救,而是用自己的腿挡住冲击保护身体不受伤(理论上而已,实际人的反应力不如雷快)。

发生触雷旁边的人应就地停止活动,不要轻易卧倒,更不可作散开,以免匆忙中引起更多人触雷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组织察探后才可救人。

但有一种雷触发了还有机会反应,就是跳雷。因为跳雷引发后需要延时几秒才弹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走在前头的人绊到绊线后,正好在后面跟进的队伍中间炸开)。

当确发跳雷,会有一声脆响,听到后马上跑开,在这几秒内(一般只有三至四秒)看你能不能跑出其 20 米杀伤范围,哪怕跑出几米卧倒被跳雷碎片击中的机率要小一点,不过很可能又踏中另一枚,总之这只是理论,实战中很难做到,传说中的人体排雷对跳雷理论上是可行的。

好吧,那看样子踩到连遗书都来不及写了。


三、如何防止误入雷区

为防止遭遇雷区,尽量走开阔地带,因为开阔地带道路特征极度不明显,很难保证人员会经过预定雷区,布雷消耗量大效率也不高,除非对方有很多雷可布。

在没有工兵的情况下,注意被破坏的自然地表层可能有散落的松土,枯萎的草。

注意各种雷场标志,不要轻意拾取敌人遗弃的武器、物品和移动未经检查的敌障碍物,不要随便利用未经检查的敌弃车辆、工事房屋、仓库等,如果搜查敌人尸体,应该先有绳子的钩子在远处钩住拉离原位再走近。


四、如何人工排雷

人工排雷是一项较复杂、危险的作业,一般不会运用,没有工兵时对于不影响我方行动的雷在发现其准确位置后,可标志出其范围后绕过,对影响我方行动用可用绳索就地将其拉爆或用一百克以上TNT诱爆,火箭扫雷则容易得多,爆破筒也是个好选择(如果有的话)。

万不得己要人工排雷时,首先对可疑地区可以用刺刀以 45 度轻轻戳刺地面探查,查看是否装有诡计装置。

对展开在地面的线(尤其是展开较紧的线),先仔细检查两端有无松发装置后再处理,处理过的雷区供单个步兵通道至少要宽 0.5 米,供小组或搬运通道至少要宽1米,通道应该有明显的标志物标识出入口和边界,各种树枝布条都可以,夜间则用镜子、荧光、灯、火把等标注。

你学废了吗?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ohu.com/a/475378840_120900450


文章作者: q779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q779 !
评论
  目录